PDF
2月15日,苹果公司公布了2010年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,首次承认中国供应链员工因污染致残。报告说,在苹果公司供应商胜华科技苏州工厂,有137名工人因暴露于正己烷环境,健康遭受不利影响,其中部分员工正遭受被迫离职的压力。
“苹果有毒”,毒害着工人们的身心,也毒化了蓄积良久的企业声誉。苹果饮誉甚广的绿色形象背后,竟藏着“血汗工厂”的真面目,委实令人为之喟叹。
苹果供应链存在无良生产,既出人意料,又并不惊奇:在“苹果控”、“iPhone”等名词已广为熟知的当下,苹果俨然成了“现代、时尚”的代名词,在溢美性想象下,苹果产品也是先进生产力酿就的,断然跟粗放落后的生产模式搭不上边,因而,当民众听说“苹果有毒”时,失落情绪可想而知;然而,这负面新闻又毫不新鲜,在富士康“N连跳”牵扯出企业责任缺血的语境下,在无量生产、虐待工人丑闻的频现中,“苹果有毒”纵然引发轩然之波,也在审丑疲劳的视域里,看起来是那么正常。
“逐利岂能忘德”、“安全生产,以人为本”,此类关于企业责任的警句口号,喊了千百遍,按说应是企业主们铭刻在心的常识。理论上讲,呵护工人尊严,注重他们的健康,是企业的道德良知,否则就是摒弃了社会责任;即便没这么人性,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,生产商也该懂得“信誉可折现为长远利益”的道理,杜绝鼠目寸光。可为何口头上的铿锵响亮,却没兑换成切实改善与增益呢?
说到底,就是企业对责任的践行缺乏刚性的制衡。利益与责任的相得益彰,并非随时随地的,许多时候倒呈消长之势。利弊的眼前考量,也总容易被诱惑的浮云遮眼。所以,“履责也是生产力”的道理再明晰,也经不起某些人短视的折腾。让逐利为本的企业主们乖乖,归根究底得依赖监管的不打折扣、奖惩机制的强效。
但疲软的监管,温和的容忍环境,总能堆积起制衡上的空洞。对无德生产,舆论谴责的响亮,换不来监管问责的发力,反而是欲惩还休的象征性处罚。比如紫金矿业事件中,就算“学习英国石油公司泄油事件”的呼声再响,也只是软绵的“处罚3000万元”和丢卒保帅式惩责。当处罚无力,企业遵不遵守社会责任,也就关乎“道德自觉”,无关法律责任了。这次,苹果供应商罔顾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堪称肆无忌惮:无视危险警告,依然采用毒剂;对工人不予防护;蓄意隐瞒风险等。如果工人们的被毒害之痛,仍无法唤回“零容忍”,那形同庇护的政策势必得背负为虎作伥的原罪。
企业责任的空心化,就像一条枯萎的藤,连着多重过失之瓜:膨胀的利欲,坍塌的人性,松懈的监管等。若是亡羊补牢不趁早,那“苹果之毒”必然四处蔓延,狼藉逐利者的声名,荡涤公权力的荣光。